拉面的昌邑吃法

拉面不仅仅有兰州的,还有昌邑的,当然,昌邑的拉面也号称“兰州拉面”。

这几天在昌邑休假,到了饭点就在新村街上溜达,看到一家“红梅拉面”,感觉门头不是很正宗,也就没有进去,后来发现美团外卖还挺火爆,又扭头进去点了一碗。面很快端了上来,红红的汤,白白的面,飘着三四片牛肉和一撮香菜。第一口面吃到嘴里的时候,感觉不是常吃的兰州牛肉面的味道,也不是青海派兰州拉面的味道,面有些硬,汤有些咸,没有青海派那种浓郁的调和味道,也没有兰州牛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然而,都说味蕾是有记忆的,瞬间让我想起了曾经在昌邑吃的那些拉面。

最早知道“拉面”这种食物,是在1992年左右,暑假跟着老爸到济南。当时在大观园,有拉面摊,人们坐在街边吃拉面,汤汤水水的看起来很美。那个时候的拉面是什么味道已经忘记了,但是知道了这个神奇的“物种”。

后来,昌邑县城也有了拉面,比较有名的有两家,一家在青年路(今北海路)麻纺厂大门口对面,另一家在西关街大棚西头。

那时候,物质并不富裕,能在外面吃饭,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当时中午放了学,妈妈是下班回家给我做饭吃的,吃完了短暂休息以后再去上班,我也再去上学。有一天,妈妈中午有事,给了我一些钱,让我放学不用回家了,直接到麻纺厂对面去吃拉面。那个时候,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无疑是一场盛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昌邑拉面的吃法,还要加一根肠,双汇那种。上世纪90年代,双汇火腿肠也算是一种奢侈品了,这两种食物搭配起来,岂不是一顿饕餮盛宴?!

后来在一中上高中,早自习后在学校周围吃早餐,基本吃遍了那些小店,包子、老王肉火烧、馄饨等等,我最常去的还是西关街的廷富拉面。小碗1.5元,大碗2元。那时候,我每周的伙食费不过10元钱(只吃早餐),如果顿顿吃拉面还是有点捉襟见肘。一起吃面的几个人,薛,邢等,都是放学必去,甚至起了“面霸”的绰号。只记得薛吃面的时候加足了辣子,还要再来跟肠,算是高配;邢因为吃药过敏,不要牛肉,我们就让老板把牛肉给我;而我呢,喜欢先喝汤,喝完了再加一勺。其实所谓的汤,也不是兰州拉面的牛骨汤,就是一种酱油混合出来的咸咸的水,并没有太多牛肉汤的味道,但是那时候,原汤化原食,先喝汤再吃面成了一种传统。就这样吃了三四年的拉面,一直到高考结束后。上大学期间,假期还经常回到这家小店,再来一碗,找找当年的感觉。

后来,北海路对面改造成了阳光家园,西关街改造成了新嘉,拉面馆都挪去他处。大学毕业前后,有人说麻纺厂对面的拉面搬迁到了新村街西首老新村中学附近,我还去成了两次,汤很咸,没有了当年的味道,也没再去的欲望了。而廷富拉面,则出现在了东利商城北面,不知道跟当年的是不是一家,我再也没去尝试过。

这些年,我从西安到内蒙,再到青岛,一路走来,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吃过青海派的兰州拉面,它的味道基本上都可以标准化了,口感几乎一样。而兰州派的东方宫拉面在青岛开了七八年了,也是一直很火爆,我也会经常去光顾,一抹红油,几块牛肉,喜欢那种酣畅淋漓的样子。

这几天,新村街这家红梅拉面,我连续去了三次,总感觉有些硬,甚至有一次还跟老板说,拉得细一点,以寻求劲道和口感的力度。然而每次喝一口汤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些日子,想起了和薛、邢一起吃拉面的时光。

《拉面的昌邑吃法》上有1条评论

  1. 红梅拉面就是麻纺厂拉面,不是味道变了,是我们的嘴变了。红梅拉面现在已经是第三代接班了,现在收钱的胖嫚之前在医院实习过,所以比较熟悉,人也不错。
    天水市场(东利商城)的廷富拉面跟大棚(西关街市场)不是同一家,但他们是一家子亲戚。2010年前后大棚那家还有过开业史,后来北店的老板还去南店帮工过一段时间;
    红梅往西走,在新村街建设路口东南角,还有一家昌邑拉面,现在改名叫学军拉面。这三家拉面是20多年来昌邑拉面的代表,味道独树一帜,一般也是昌邑人爱吃,因为这种拉面基本上没有味道,也没有配料(除了芫荽和3片牛肉)。有人说吃昌邑拉面主要是吃他们家的小菜,按这个标准的话红梅比廷富和学军都好一些。
    总的来说,尽管四不像,但也算是昌邑的特色美食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