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新闻,为什么要深入一线采访?这个问题无论从高深层次的教科书,到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实践,都会有或者相同或者不同的答案。单位组织了一次招聘会,五天前就开始了各种谋划,有人提供新闻素材,有人负责写稿子,都想在周末前把事情提前落地,结束后迅速发出。所以,周一我们开了碰头会,周二收到了第一稿,我认为不是新闻稿,结合领导要求,要把这个事儿从头到尾说清楚,把逻辑体系说清楚,周三收到了第二稿,典型的公文格式,写了“四个一”,后来我为了让他更生动一些,每个“一”都增加了两个实例,更像公文了。这个事儿就圆满交差了。
挺美!
周六招聘会当天,我提前到了会场,感受了一下现场的氛围。电视台记者希望做两个出镜采访,我们就找了学生、企业HR、区人社局的人分别作了采访,通过这个多方位的聊天,突然感觉,这才是真正的采访,这些平实的话才会更生动,更直接的体现出活动的主旨、意图。活动结束后,一边是记者催稿子,一边是领导催成果,我中午眯了十五分钟,便开始了二次创作。
推翻了原有的四个一,但是仍然没有更好地架构。先不管架构了,先把上午采访的内容加进去,然后迅速成稿,再根据架构之间的关系,重构逻辑,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脉络。原有的四个一内容变成了一段,成为了后续扩展内容。
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事儿,感觉到一线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前几天看到大众日报时政报道组负责人记者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稿子,有的甚至获得了省委和国家部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有记者朋友感慨,干了十多年也没碰到一篇被批示的。其实,这就是采访和宣传的区别。只有真正的沉进去、才能有的放矢的挖出来,实践出真知,一线采访才能脚踩泥土,笔写芬芳。